在早期计算机发展阶段,计算机并不具备联网的能力。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,尽管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,但它们并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轻松地联网。当时的计算机主要是被用作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,社会大众对于计算机联网的概念还非常陌生。

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军事用途。在20世纪60年代,大型计算机主要用于进行复杂的科学计算,例如天气预报、核物理研究等。这些计算机是巨大的机器,通常占据整个房间,并且运行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冷却设施。它们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处理数据和运行科学模型,而并没有涉及到联网这样的概念。
在20世纪70年代,出现了个人计算机的概念,然而这些个人计算机依然无法直接联网。当时的个人计算机比较简单,主要用于文字处理、数据存储和简单的游戏。它们通常是单机操作,没有网络接口,更不要提联网了。
直到20世纪80年代,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一些计算机开始具备了联网的能力。然而,即使是这些早期的联网计算机,其联网方式也与今天的互联网大相径庭。早期的联网计算机通常采用拨号上网的方式,用户需要通过电话线拨号连接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,而且连接速度非常慢。
总体来看,早期的计算机在技术水平和功能上并不具备联网的能力。直到20世纪90年代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,计算机才逐渐具备了便捷的联网能力,才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。然而,尽管早期的计算机无法像今天这样轻松地联网,但正是这些最初的技术探索,为今天的互联网世界奠定了基础。